传承资料:第一单元——儒家励志修养经典
2017年4月25日(侯杰供稿,杨凡柳校稿)
儒家 1
一、儒家简介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孔子站在它的中间点上创建了儒家学说。传播了他身前2500年的中国文化,并影响了他身后2500多年的中华文化。儒家学说代表人物有孔子(孔丘)、孟子(孟轲)、荀子(荀况);代表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核心思想是从“仁”出发并丰富成为“仁、义、礼、智、信”等学说,主要内容是解决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儒家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二、儒家励志修养名句
●言必信 ,行必果。
【典出】:《论语·子路》
【译文】: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感悟】: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行动是成功的开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典出】:《论语·颜渊》
【译文】: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感悟】:要心怀与人为善,崇尚和实践真善美的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典出】:《论语·颜渊》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感悟】:以己度人,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典出】:《论语·里仁》
【译文】: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感悟】:谦虚好学,乐于请教,知过必改,就必然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典出】:《论语·述而》
【译文】: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感悟】:善于发现身边人的长处,善于分析他人的不足之处防止自己再犯,是自己成长进步的有效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典出】:《论语·为政》
【译文】: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感悟】:对知识和技能的牢固掌握,复习和不断重复操练是必须的方法环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典出】:《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感悟】: 勤读书还要勤思考,只是空想而不付诸行动则一事无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典出】:《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感悟】:对一件事如果爱好了、有兴趣了,就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成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典出】:《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
【感悟】:经常认真反省自己,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怎么能不进步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典出】:《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感悟】:自己学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身边之事,就会有使人上进的效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典出】:《孟子·离娄上》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感悟】:做人做事都必须要自己遵守法规道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有权威也不能使之屈服。
【感悟】: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要像尊重我自己家的老人一样尊重别人家的老人,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感悟】:人人都充满爱心,世界才能充满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典出】:《孟子·离娄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感悟】:爱别人、尊敬别人,就是爱自己、尊敬自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典出】:《荀子·劝学篇》
【译文】: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感悟】:凡事都是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想一步成功。
三、儒家故事链接
■孔子少年勤学
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妈妈说: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晚上和哥哥在一起睡觉,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我已经练了多遍,明天一早娘要考我,万一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曾子杀猪讲诚信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孔子办学有教无类
孔子之前的学校都是官办的,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是没有资格进学堂的。孔子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和国别的限制。他的学生中,除了王公贵族子弟外,还有一贫如洗的贫民子弟。孔子认为,人一生下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人之所以不一样都是后天的影响所造成的。有一天,曲阜城外的一个小男孩来求见孔子,因他来自鲁国有名的风俗败坏的乡村,所以许多弟子不主张孔子接见小男孩。孔子没有理会弟子们的劝说,就派颜回把小男孩喊了进来。小男孩进了门,很有礼貌地向孔子行了礼。孔子问他:“你来见我有什么事吗?”小男孩答道:“我父亲让我来问问先生,小孩子到几岁才可以上学呢?”孔子一听这问话,就满心欢喜地答道:“只要能认得文字,听得懂我的讲义就可以了,年龄大小都是无关紧要的。”小男孩谢了孔子,出了学馆。孔子见弟子们还在议论纷纷,就说:“我也知道互乡是个坏地方,但是这儿童是纯洁的。他诚心诚意来见我,我只看他眼前的诚心,不问他以前的好坏,我只让他进来相见,不问他出去是作恶还是为善,有什么可非议的呢?假如我把这小男孩拒之门外,那么生长在不良风俗之乡的人都不敢来见我,岂不是阻塞了他们要改邪归正的道路吗?”
■孔子进太庙每事问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当时他也无法以专家自居。孔子虚心求救,充分显露虚心向人请教的高尚品格,说明孔子对周礼具有很恭敬的态度。
■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四、儒家相关知识
★修学做事要恒心
战国时代的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看着有没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要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就把它丢下,隔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能做得好呢?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
★中庸之道大方受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在待人接物和处理事情时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孔子把中庸看成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问题的最高智慧。
大大方方受礼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遇见一个孩子溺水,便急忙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相救,被救的孩子家长非常感谢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毫不推辞地收了下来。有人说,子路救了人还收礼,似乎不符合“仁”的道理。孔子听到了则很高兴,说子路做得对,从此鲁人必然会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有人遇难了,有人见义勇为相救,得救的人有一定的谢金,救人的人有应有的回报,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语,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有一个小伙子刚毕业就去了德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他发现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处都是开放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他很乐意不买票而坐车到处溜达,在留学几年期间,他一共因逃票被抓了三次。
毕业时,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自信,他向许多跨国大公司投了自己的资料,可都被拒绝了。他认为一定是这些公司歧视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经理回答说: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但是,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公车逃票被处罚。
★郭靖勤修苦练成武林高手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资质愚钝,不善变通,自小学武极费力气,要想成为武林高手的希望十分渺茫。但是他天生的一大优点却是有一股勤修苦练、持之以恒的猛劲。有了这一点,再加上不错的运气,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代武学高手,威震武林。
★六尺巷道传佳话
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接到母亲自安徽桐城老家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与邻居发生建房纠纷,双方因三尺地皮相持不下,水火不容,要求张英用官威压服对方。张英看完信,沉思再三,回写了一首诗来劝他母亲: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母亲接信后深明义理,主动让后三尺。邻居知道后感到愧疚,也主动让地三尺。这样在两家院墙之外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此事传为佳话,至今在桐城尚有被人乐道的“六尺巷”。
★生命瞬间的责任
报道说一个客车司机,一次在山路的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旅客安全意识,强忍病痛,镇定果断地把车停在路边,拉下手动刹车闸,打开车门让旅客安全下车,将发动机熄灭。之后他永远地停止了呼吸。在转眼即逝的生命瞬间,他把旅客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这就是做人的道德与责任。
儒家 2
我校承办的象州县2025年“桂有技能 产业振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隆重开幕
2025-07-28
2025-06-26
2025-06-20
广西科技商贸高级技工学校第二届班主任基本功能力大赛理论考试多校区同步开考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我校成功举办2025年“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专题讲座
2025-06-20
广西科技商贸高级技工学校首届班主任节暨第二届班主任基本功能力比赛正式启动
2025-06-12